黄牛滩

黄牛滩朗读

江水又东,经黄牛山下,有滩名曰黄牛滩。

南岸重岭叠起,最外高崖间有石,色如人负刀牵牛,人黑牛黄,成就分明。

既人迹所绝,莫得究焉。此岩既高,加以江湍纡回,虽途径信宿,犹望见此物。

故行者谣曰:“朝发黄牛,暮宿黄牛。三朝三暮,黄牛如故。”

  

江水又东,经狼尾滩,而历人滩。

袁山松曰:“二滩相去二里。人滩水至俊俏,南岸有青石,夏没冬出,其石嵌崟,数十步中,悉作人面形,或大或小,其分明者,须发皆具,因名曰‘人滩’也。”

黄牛滩创作背景

《黄牛滩》赏析   文章分3层次,第1句一段:写黄牛滩的地理位置,第2、3段:写山势险峻及山上有奇石,第4、5、6句一段:写江水湍急。   1.歌谣中的三个“黄牛”分别指代什么? 第一个和第三个“黄牛”指代“高崖间石”。第二个“黄牛”指代黄牛滩。   2.本文文字围绕哪两个来写的?作者在写南岸山石时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描绘的?写出原文中的语句。本文文字围绕黄牛滩和南岸山石来写的。从形状(如人负刀牵牛)和颜色(人黑牛黄)两方面进行描绘。   3.本段文字对奇形山石描写的作用是什么?增加文章趣味性,另外使人们对三峡的景物产生向往之情。   4.篇末引用歌谣是为了说明文中的哪句话?为了说明“此岩既高,加以江湍纡回,虽途经信宿,犹望见此物”   5作者写水抓住了什么特点?抓住了水流湍急这一特征。正面描写:“江湍纡回”,“水路纡深”。侧面描写:“故行者谣曰:‘朝发黄牛,暮宿黄牛;三朝三暮,黄牛如故。’”,“回望如一矣”。   黄牛滩由来(部分)   黄牛峡东距宜昌市约40公里,江中乱石星罗棋布,犬牙交错。其间,河道似九曲回肠,泡漩如沸水翻滚,水急礁险,号称黄牛滩。古歌谣发出了“朝发黄牛,暮宿黄牛,三朝三暮行太迟。三朝又三暮,不觉鬓成丝。”;“白狗(滩)次黄牛,滩如竹节筒……”的感慨。   黄牛一名的由来,贯穿着夏禹开江治水的神话故事。相传玉帝降生夏禹到人世来治理洪水,同时又派遣天神下界来协助他。当他率民开凿到现在的黄牛峡石,有天神化为神牛前来相助。一日,天刚刚麻麻亮,有一民妇送茶饭给治水的民夫。她来到江边,猛然看到一头巨大、雄壮的黄牛,身绕霞光,扬蹄腾跃,忿怒地以角触山,顿时山崩石裂,响声如雷鸣。民女吓得瞠目结舌,大声呼喊起来。喊声惊动了神牛,便一下跳下山岩。从此把影像留在石壁间。这是人们对征服大自然的美丽想象,黄牛象征着人民改造河山的伟大创造力。   传说诸葛亮撰写的《黄陵庙记》也这样记述:熟视于大江重复石壁间,有视象影现焉,鬓发须眉、冠棠宛然如彩画者。前竖旗旌,右驻以黄犊;前面还有块岩石呈黑色,吉人牵牛状。“策牛者何人,尔行何日已?”黄牛就这样永远留在石壁上,让过往旅客指点、评说。   黄牛助禹开江有功,人们便在山下修了座黄牛庙来四时祭祀。宋朝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,认为神牛开峡事出无稽,只信大禹治水,黄牛庙故改称黄陵庙。此庙始建于汉代,屡罹兵焚,多次重修。 现仅存明万历46年(1618)重修的禹王殿、武候祠等。庙的主体建筑是古人为纪念夏禹而建的禹王殿。殿内有清慈禧太后所书的“砥定江澜”和署名惠王所书“玄功万古”木匾。此殿富丽堂皇,由36根两人合抱的楠木主柱支撑,柱上浮雕九条蟠龙,形态各异,栩栩如生。其中有一根“水女柱”立在殿之左侧其离地约四米的柱面一,留有历经120多年的陈旧水迹。柱上挂着一木牌,上书“庚午年(公元1870年)洪水至此”。这是珍贵的水文资料,记录了有史以来长江最大的一次洪水。庙内还存有许多记载洪水水位的碑刻。禹王殿的右侧是武侯祠,祠内后院长有一株铁树,据说是诸葛亮当年亲手所种。黄陵庙院内还有一口石井,水质极佳,黄陵庙为桔林环绕,风景优美。
江水又东经黄牛山下①,有滩名曰黄牛滩。南岸重岭叠起,最外高崖间,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,人黑牛黄,成就②分明;既人迹所绝,莫得究焉。此岩既高,加以江湍纡回,虽途经信宿③,犹望见此物。故行者谣曰:“朝发黄牛,暮宿黄牛;三朝三暮,黄牛如故。”言水路纡深,回望如一矣。

(《水经注》)

注释①黄牛山——与黄牛滩互相毗连,在今湖北省宜昌县西,长江在山间迂回而下。②就——造就。这里是“自然”的意思。③信宿——连宿两夜。

赏析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的山水文学高度发展时期,一方面由于政治腐败,引起一般人对于现实的不满;另一方面对“理过其辞,淡乎寡味”的玄言文学感到厌恶,而文人名士与佛徒交游之风极盛,游踪所至,心有所感,发于诗文,便构成山水文学勃兴的局面。

郦道元的《水经注》虽是一部地理书,但以文学笔法出之,对当时山水文学影响颇大,其最大成就是打破了骈体的束缚,而以自由的、清绝优美的散体进行创作,勾画出祖国雄奇秀媚的山川形象。

《黄牛滩》从不同的视角描画出雄奇壮丽的长江三峡间的一个景点。作者在介绍了黄牛滩的地理位置之后,首先从仰视的角度把命滩为“黄牛”的一爿极有特色的岩崖摄入镜头:此岩处于南岸重岭的“最外高崖间”,其状如“人负刀牵牛”,其色“人黑牛黄”,形貌色彩分明。接着从俯视的角度,描写这爿高岩下迂回湍急的江流。从“江湍纡回”4字,我们可以想见万仞之下,重峦叠嶂间曲折蛇行的银线般的江水,这无疑是一幅从高空摄取的鸟瞰图。最后作者又从回首眺望的角度加深对江水“纡回”程度的描写,他不仅用时间的距离(虽途经信宿)来突现江流的回环九转,而且用民谣形象地渲染出“水路纡深”以致“回望如一”的景象。

郦道元

郦道元(约470—527),字善长。汉族,范阳涿州(今河北涿州)人。北朝北魏地理学家、散文家。仕途坎坷,终未能尽其才。他博览奇书,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,后又游历秦岭、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,考察河道沟渠,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、历史故事、神话传说,撰《水经注》四十卷。文笔隽永,描写生动,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,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。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,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。另著《本志》十三篇及《七聘》等文,已佚。 ...

郦道元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岩疆数十里,良楛各异族。地连颍与毫,犷悍习成俗。

颇闻道旁言,谓我少严酷。抚心良自惭,十载负民牧。

()
玄烨

石磴高盘处,青枫引物华。闻声知树密,见景绝纷哗。

绿屿临窗牖,晴云趁绮霞。忘言清静意,频望群生嘉。

()

中秋骑月送行人,阻住行人懒问津。米价天河休更卜,御寒今已桂为薪。

()

追凉寻宝刹,畏日望璇题。卧草同鸳侣,临池似虎溪。
树闲人迹外,山晚鸟行西。若问无心法,莲花隔淤泥。

()

城里高山翠作窝,使君呼酒我能过。一泓如镜梅妆映,万井凝脂柳带拖。

雨后更宜浮月饮,风前偏喜醉仙歌。更传乐府教人唱,独客相思愁奈何。

()
()